夏至三庚入伏的含义及其天文背景
日期:2025-03-26 10:44:01  发布人:  浏览量:0

夏至三庚入伏,是指从夏至日开始计算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即为入伏的起始日。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干支纪日法与季节变化的紧密联系。

什么是入伏?

入伏,指的是进入“三伏”时期。这一概念源于民间谚语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它为我们确立了初伏的起始点。根据历书的规定,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味着从夏至日开始计算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即为入伏的起始日。这里的“庚日”指的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带有“庚”字的那一天。

夏至与阴阳变化

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,标志着白昼开始逐渐缩短,阳气减弱,阴气开始萌生,即“夏至一阴生”。夏季过后,火的力量减弱,土的力量增强。当火势消退,土的力量显现,季节便进入了未月,在古代被称为“长夏”。

夏至三庚入伏的含义及其天文背景

长夏与五行交替

长夏属于土,从小暑节气开始,到立秋前结束。在这段时间里,夏季的火与秋季的金交替出现。夏火逐渐减弱,而秋季的庚金开始生长。然而,由于庚金的力量较弱,无法抵御炎热的火气,因此庚金需要“伏藏”于未土之中。如果此时还未进入属土的未月,庚金便无处可藏,因此“夏至三庚入伏”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是“小暑逢庚日入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