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回讲述了袁绍与公孙瓒的磐河之战,以及孙坚与刘表的江夏交锋。罗贯中以其独特的艺术加工,将历史与传说相结合,创作出这部脍炙人口的历史演义小说。
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回概要
袁绍与公孙瓒的磐河之战,孙坚与刘表的江夏交锋
在2025年的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回中,十八路诸侯联军逐渐瓦解。袁绍在夺取冀州后,与公孙瓒爆发冲突。尽管公孙瓒拥有勇猛的赵云,但袁绍在战斗中仍处于劣势。与此同时,孙坚为报复刘表拦路之仇,率军进攻江夏,却不幸被乱箭射杀。
袁绍在谋士逢纪的建议下,联合北平的公孙瓒出兵,夺取了韩馥的冀州。然而,袁绍并未分地,甚至射杀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,导致双方结仇。在磐河一带,两军多次交战,互有胜负。最终,在董卓的调解下,双方达成和解,公孙瓒推荐刘备为平原相。
另一方面,淮南的袁术向刘表借粮未果,心生怨恨,挑唆孙坚进攻刘表。孙坚率黄盖、韩当等将领跨江攻打刘表,首战告捷,击败了刘表的手下黄祖。孙坚乘胜追击,攻打襄阳,却不幸中计,被乱箭射杀。幸运的是,黄盖生擒黄祖,孙坚的长子孙策准备用黄祖交换孙坚的尸体。
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简介
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是罗贯中,约生于1330年,卒于1400年。他,名本,字贯中,号湖海散人,是太原人,元末明初的小说家。罗贯中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、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,还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“英雄传奇”和“神魔小说”类型,被认为是《水浒传》和《三遂平妖传》的作者之一。此外,“世情小说”也源自改编自《水浒传》的《金瓶梅》。
罗贯中在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主要类别中,担当了鼻祖(或至少鼻祖之一)的角色,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有人甚至称他为“中国古代小说之王”。
《三国演义》介绍
《三国演义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和裴松之的注解,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,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。它与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红楼梦》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。
《三国演义》在宋元话本、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,依据《三国志》以及裴松之的注解,进行了艺术加工再创作。它分为黄巾起义、董卓之乱、群雄逐鹿、三国鼎立、三国归晋五大部分,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,以战争为主,描述了魏、蜀、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,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,建立晋朝的故事。
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,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。它是一部人文长篇小说,明清时期甚至有“第一才子书”之称。自问世以来,以它为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层出不穷。该书的影响力巨大,以至于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。